第(2/3)页 不只是凝聚民心,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民心——民心时时都有,但是始终缺少一个载体,口耳相传,哪里有白字黑字有力量。 “陛下能够想出这“报刊”的法子,甚是绝妙,”李章感叹完了之后,又接着问道,“那这报刊几日出一次?” “如今造纸、雕班、印刷和写文章的事情都还需要磨合,暂定一月两份,每月初一和每月十五,各出一次。” “诺!” “刊印出来之后,长安及三辅所有的府衙都投送十份,各闾巷的要道之处及北阙下也要张贴,还要派人值守,定时向来往行人讲念。” …… 接着,刘贺又将心中的关于《长安月报》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,并且当下就草拟了建报刊室的命令,李章拿着这份命令,可以和门下寺长史韦玄成要人要物,并且得到造纸坊和印术坊的襄助。 命令拟定好之后,刘贺并没有让李章离开,君臣二人立刻就开始研磨裁纸,一起合力开始写记事文。 要想说服朝堂上那些朝臣,口空无凭是不行的,还是要给他们看到实物。 接着,两人一刻不停地了两个时辰,直到宣室殿外的天都黑下去的时候,才终于将《长安月报》上所有的方框都填上了文字。 刘贺放下了手中的毛笔,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:“如此就大功告成了。” “陛下,大将军不会从旁阻拦吧?” “呵呵,不会,朕在《仕林典范》上写的这篇文章,一定会让仲父喜笑颜开的,到时候他无论如何也是不好拒绝的。”刘贺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。 “陛下英明!” 几日之后的小朝议上,宣室殿比以前要空旷了许多,主要是因为大军出征,不少武将都率军出征了。 因为赵充国、范明友、韩增等人的缺席,宣室殿里的“文气”似乎更加充盈了一些。 大军顺利从长安拔营,还只是这场大战的一个小小的开端。 征调更卒民夫,调动马匹牲畜,运送粮草马秣…… 虽然都由各个衙署负责,但是所有这一切,最后都会汇率到大将军府和尚书署,由霍光居中调和、定夺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