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对于此事,魏相和萧望之不可能拒绝,也不想拒绝,于是连忙下拜接诏。 要营建一座城市,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 选址、筑城、布局、徙民……每件事都要操心,需一一筹备。 在这诸多事务当中,最难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徙民之事。 从关东地区迁徙豪强富户到关中地区,实现强干弱枝,这本就是建陵县的头等目的。 把地方豪强聚到天子脚下,死死地踩住他们,才能让大汉的江山稳固,才能有效地压制住土地兼并的势头。 此举和盘庚迁都,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但是,要强行将豪强富户迁离他们的故土,这要面对的阻力绝对是空前的。 没有魏相和萧望之这样的“强项令”,绝不可能完成。 “此事千头万绪,不是一日之内就能完成的,朕此处有一本书,里面有一些朕的想法,你们先带回去参看,看看朕想要建的是一座怎样的陵县。” 刘贺说完,从案下拿出了一本订好的书,封面上写着《平陵图览》四个字,交给了魏相。 这《平陵图览》当中有图有字,是刘贺对平陵县所作的一些谋划。 平陵县建成那一日,定然会成为大汉帝国的第一县——这也算是刘贺对孝昭皇帝的一份孝心吧。 “至于徙民之事,朕决定从河南、河内等郡国,徙家訾在百万以上的富户一万户至平陵县。” 这句话看似简单,但是那一个“徙”字却杀机尽露。 将关东各郡国的豪强富户移到关中来,可以用“徙”和“募”两种方式。 前者是强制,后者是自愿。 用哪种方式移民到陵县,几乎与皇权强弱紧密相关。 皇权强,就徙;皇权弱,就募。 天子此刻用了“徙”这个字,就意味这整个过程中,一定是充满腥风血雨的。 可是现在,皇权微弱,甚至连军权都没有掌握,天子哪里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“徙民”的事情呢。 难道,天子还想借助霍光的力量完成此事? 魏相和萧望之疑惑地看向天子,但是他们从天子那笃定的眼神中,看不到丝毫要“倚重霍光”的迹象。 再联想起今前日在咸亨酒肆里的所见所闻,他们更能确定,天子考虑此事的时候,没有将霍光的因素加进去。 那么,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——那就是在“建陵县”和“徙民”的时候,霍光已经不在了。 人都不在了,自然就不需要再将其考虑进去了。 “陛下,如果想要做成此事,恐怕要先将大将军及其党羽从朝堂上翦除干净。” 不愧是魏相,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遮掩,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最关键的根本。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,正是魏相亲自向孝宣皇帝上书,求天子铲除霍党,最终掀开了霍党的覆灭之路。 刘贺满意地笑了笑,点了点头。 在这两个人面前,看来是没有任何隐瞒的必要的。 萧望之满脸的惊喜,立刻从榻上站起来,果断地伏倒在了天子面前,颤抖地说道:“陛下若要倒霍,微臣愿当马前卒。” “微臣亦愿意为天子先锋。”魏相有些激动地下拜说道。 “二位爱卿请起,不管是建陵县还是倒霍,如今尚未到最后决战之时,朕现在有另一件棘手的事情让你等去做。” 魏相和萧望之站了起来,重新落座。 “今年的郡国上计核报之事,朕想交由二卿去做。” 魏相当过扬州刺史,又当过河南郡太守,对地方郡国之事了如指掌,再有年富力强的萧望之从旁襄助,最合适不过。 “我等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,那核报之时,对那些霍党是秉公办事,还是另置一册?” 魏相果然是快人快语,刚才刘贺还在犹豫要如何提出此事,没想到魏相倒是说得落落大方,这还省去了刘贺的口舌。 长安的霍党倒是很容易甄别,可天下郡国守相中有多少霍党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。 品秩两千石的郡国守相,在大汉朝野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,全部加起来,也只有百余人。 但他们看似显赫,在史书上却不值一提,甚至在史书上“合传”的机会都没有。 因此,刘贺也不知道他们当中到底哪些人是霍党,哪些人又只是被霍光拔擢过而已。 稍有不慎,就会错杀,甚至是滥杀。 “有霍党嫌疑的人,先记录下来,但仍然要秉公办事,暂且没有必要节外生枝。” “另外,在完成这核报上计之事时,你们也可以在长安城中暗访,将这长安城里的霍党也找出来,以备不测。” 要一网打尽,就要先一一找出来。 唯有如此,才能在雷霆一击的时候,一举制胜。 “诺。”二人连忙就答应了下来。 随即,刘贺就亲自提笔拟定了诏书,将魏相任命为御史中丞,将萧望之拔擢为御史丞,同时加中常侍的内官职。 御史中丞和御史丞其实都是御史大夫的副手,但是各有职责,独立性非常强。 御史大夫蔡义年迈,又要负责梳理天下臣民给天子的上书,本就精力不济,御史中丞和御史丞的权责会更大。 御史中丞要职掌图籍秘书,督管十三部刺史,负责接受公卿奏事的职能;而御史丞则要负责弹劾百官,管理御史府中的庶务。 核报郡国上计,本该是丞相的职责,可现在任宫“告病”,自然不能再承担此事。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“佐贰官”,又有监督百官的职责,让御史大夫府来接手此事,也算是符合成制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