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但是稍加引导和改进,却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 除了禹无忧他们那些郎官之外,最能理解刘贺的想法的,恐怕就是这个贡禹了。 而贡禹又比禹无忧等人多了一份在地方打磨的经验,所以更能帮到刘贺。 所以,刘贺今日当然激动。 君臣见礼之后,刘贺没有拐弯抹角,直接了当地和贡禹谈论两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。 一曰钱,二曰人。 “贡卿,朕对货殖买卖之事颇感兴趣,今日诏你前来,就是想与你坐而论道一番。” 天子这第一句话就让贡禹感到惊讶。 儒家以农为本,货殖买卖之事,只是微末,舍本逐末,是要被世人耻笑的。他没想到天子居然大大方方地谈论此事。 而且,天子是怎么知道自己对货殖之事颇为痴迷的? 心中有疑惑,但是贡禹仍然连忙请辞道:“微臣不敢!” “昔日,孝文皇帝在宣室殿向贾谊问政,留下了美名,贡卿今日只当是成全朕礼贤下士的美名,如何?”刘贺笑着问道。 天子已经把话说到了这步田地,又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的呢。 “朕今日要和你议论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此物。”刘贺说罢,神秘地笑了笑,伸手将一物放到了案上。 当刘贺的手移开时,案上多了一枚簇新的五铢钱。 贡禹眼中一亮,天子真乃神人也,竟然知道他心中所想。 “贡卿,你觉得此物如何?”刘贺笑问。 “陛下是问这五珠钱,还是问天下所有的钱?”贡禹反问道,已经没有了胆怯。 “那朕先问这五珠钱。”刘贺问道。 “陛下恕微臣斗胆,微臣就畅所欲言了。”贡禹的臀腿不由得就离开了脚后跟,身体向前屈。 一个人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,都会是这幅模样。 “推行五珠钱,是孝武皇帝在位时最大的一个善举。” 贡禹说罢,就如数家珍地把这五珠钱的“善处”一一列举了出来。 大秦到汉初的几十年里,天下通行的是半两钱(十二铢),不只是中央朝堂可以铸钱,民间富户也能铸钱。 半两钱以铜的重量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,非常公平合理。关键在于,要让半两钱的重量始终维持在半两。 但是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不管是中央朝堂还是地方诸侯,又或者是民间富户,所铸的半两钱重量却是越来越轻。 毕竟钱上标有“半两”,又可当“半两”使用,那么有没有用足半两铜的分量,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。 到了孝文皇帝的时候,一些民间私铸的半两钱,居然不足一铢重——只有原先半两的十二分之一。 因为这种半两钱轻薄如榆荚,故又被百姓戏称为“榆荚半两“。 半两钱重量减轻只有表象,实际上却是遗害万千。 因为用不足“半两”的钱就可以换到价值“半两”的货物,那么铸钱就成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生意。 铸造劣等半两钱,更成了那些有能力铸钱的诸侯王、富户巨室剥削百姓黔首的途径。 诸侯王和富户巨室是越来越富,但是百姓黔首则苦不堪言。 而百姓黔首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,他们就想出了剪削半两钱边角的办法来“雁过拔毛”。 两折叠加,又进一步加速了半两钱的彻底崩溃。 更为严重的是,地方诸侯王通过私自铸钱,攫取了大量的财富,囤积了巨额的钱财,也就有了与中央朝堂抗衡的本钱。 大汉肇建之后,历代先帝对铸币之事都颇为上心,也采取了许多措施。 但是因为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,并为禁绝郡国铸钱和民间铸钱之事,因此所有的举措都只是扬汤止沸,未能扭转局面。 孝武皇帝即位之后,前后一共进行了六次钱币成制的变革。 废除与半两钱差不多的三铢钱,推行五铢钱,颁布“郡国民间私铸金钱者死罪令”,收缴郡国私铸的劣质五铢钱。 而推行五铢钱,又是重中之重。 从形制上来说,五铢钱保持了半两钱外圆内方的模样,又加上了围边,这就杜绝了民间剪削的可能性——一旦剪削,很容易辨认出来。 在这些举措之下,大汉帝国钱币的价值终于稳定了下来,百姓黔首也少被豪强富户压榨了一道。 而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朝廷下辖的水衡都尉,则可以让铸币带来的利益全部归天子所有,极大地加强了皇权。 “颁布五铢钱,能避免劣币横行;收归民间铸币权,可避免百姓黔首受盘剥。” “所以,推行五铢钱是一件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的事情。” 立在千秋不敢说,但是五铢钱一直用到了几百年后的唐朝初年,立在千年是担得起的。 “嗯,贡卿此番言论是与朕心中所想一样,那现在,朕还想再听听贡卿对这‘钱’的看法。” 此“钱”并非五铢钱,而是天下所有的“钱”。 贡禹听到这个问题,似有所想,他不知道为何天子会问到这个问题。 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,说出来定然要被世人说是癫悖的。 这是为后面铺垫的一点小剧情,后面开始猛拉主线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