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似乎是真的想给内阁一个出路。 但不管是真是假,内阁都不敢答应下来。 像是有人下令似的,几人连连摇头拒绝 他们哪里又能不拒绝呢:答应下来的话,不仅被天下人耻笑,还要承认自家子侄不争气——反而影响他们的仕途。 “不可开此特例。”张安世连连摆手道。 “家中子侄读经尚可。”韦贤也黑着脸说道。 “谢陛下厚爱,还是要让子侄辈自己上进些。”刘德和丙吉也是言不由衷地说道。 刘贺笑着点头,再次出言劝勉几位重臣深明大义。 场面上看,君臣和谐,好不感人。 但是那强颜欢笑之下,张安世等人却叫苦不迭。 天子此举,这世家大族等于被施了宫刑啊:根只砍了一半,却也无甚用处了。 而行刑的那把刀,就是还没有亮出真容的科举制。 不知今日,天子还有什么举措——简直就是惊悚可怕。 刘贺解释到此处,科举制的第一个特点就呼之欲出了。 那就是“逢进必考”。 以后,只有从科举制度出仕,才是正道,才能在仕途上走得远。 其余路子,都只能是邪道,能出仕,但会被同侪耻笑。 “好,那朕就接着往下讲,再讲一讲这科举制怎么考。” 在这又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既然任子制已经有名无实,早些知道这科举怎么考,倒能够家中的子侄们早些准备。 “朝堂和衙署上的官职成千上百,需要的人才自然不同,以前行察举制时,有各‘科’作为区分……” “而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也有射科对策的说法……” “所以,科举制自然也是要分科来考的。” “第一科为【贤良文学】,考儒经经意。” “第二科为【明法通律】,考律法刑狱。” “第三科为【猛知兵法】,考兵事兵法。” “第四科为【种桑力田】’考农桑耕职。” “第五科为【算学几何】,考算数测量。” “第六科为【金工木器】,考工匠之学。” “第七科为【商事贸易】,考经商之学。” “第八科为【哲学天理】,考天道之学。” “除了贤良文学这一科之外,其余各科均要加考一科【明经】,明经就是考儒经经意。” “毕竟,大汉‘独尊儒术’,出仕的官员仍然应该是儒生,自然不可对儒学一窍不通。” “至于选定排名倒也容易,誊抄糊名之后,考官对诸生考卷评分,最后累分择优录用。” “另外,除了刑徒及三代有罪之人外,编户齐民均可参加科举。” 所谓的编户齐民,几乎涵盖了所有缴纳赋税的百姓,甚至包含商人和工匠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