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庶族和士族大致以家訾十万钱作为界限,以下者乃庶族,以上者乃士族。 前者人数占到了八成以上,后者的人数则不过两成。 从人数上来看,庶族占优;从掌握的权力来看,士族获胜。 …… 此时,在城门外聚集的这些儒生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,也是这场论战中的主力。 他们在此处已经等了一个时辰,最开始还能保持安静,但是等到乏了、无趣了,就又开始与身边的人争论了起来。 最开始,只是站在后面的年轻儒生“夸夸其谈”,但是很快,这争论就像海浪一样,迅速地向前面传来。 在场的儒生当中,有越来越多的人,加入到了争论当中。 最开始,碍于前面有王式、后苍和韦贤这样的大儒在,诸儒生还不敢大声喧哗,争论的时候尽量压低了声音。 但是突然,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从人群中冒了出来。 “在我看来,县官开科举乃天大的仁政和善举。”说出此话的人叫做施雠,是年轻一代儒生当中佼佼者。 他出身寒微,自幼生父就亡故了,其母带着他改嫁他人,家中莫说是十万钱,估计连万钱都没有。 虽然幼年不幸,但是施雠却聪慧过人,开蒙读经之后,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悟性。 十三岁的时候,就被乡里的三老和经师逐层举荐给了《易经》博士官田王孙,成为了太学里的博士弟子。 之后的十年时间,也就成为了这一代儒生中的佼佼者。 施雠长于读经,而且为人任侠豪爽,舞得一手的好剑,同辈的儒生都夸赞他有“子路遗风”。 在最近长安城的论战当中,施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庶族中的领军人物。 施雠话音刚落,四周的人群中句传来一声争锋相对的的冷笑声。 “哼哼,施公今日肚中是撑了几碗豆饭,居然敢如此大声喧哗。” 周围的儒生们循声望去,很快就在不远处看到两个穿着绫罗绸缎的年轻儒生,正一脸轻蔑地看着施雠。 众儒生立刻就一眼就认出了这两个人,他们一个叫做梁丘贺,一个叫做孟喜——也都是田王孙的弟子。 一时之间,场间的争论逐渐平息了下来,甚至有人隐隐后退,给这说话的三个人空出了一小块的空地。 看来这“田门三杰”今日又要有一场论战了。 旁人只能靠边站。 求订阅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