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些爵位每升一级就要花十七万钱,一年时间就替大汉帝国收入了三十万金。 当时,爵位到了“官首”就可以优先被拔擢为吏,获得出仕的机会,这就让大汉吏治更加混乱。 名爵泛滥与孝武皇帝“鬻爵”有关系,但罪名却不应该全部由他来背。 恰恰相反,是孝武皇帝把爵位的最后一点价值榨取了出来,换取了一大笔军费。 秦时汉初,人们重视爵位,是因为获得爵位即可授田宅,田宅则是百姓最看重的东西。 在朝代更迭之时,战乱频繁,死者甚众。 天下不仅到处有建功立业的机会,更有数不清的无主田地和新占之田,两个条件是军功爵位制得以推行的基础。 随着新朝的稳定和发展,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,人口不断增加,无主之田越来越少,可授之田也就越来越少。 于是,频繁用兵之下,建功得爵的兵卒越来越多,却不能给他们授田宅,军功爵位制也就有名无实了 孝武皇帝鬻爵,就是把几乎已经没有用处的爵位卖出去,至少还可以收到一些钱财。 在汉军中,出任军职与爵位有关连,所以对于职业的募兵而言,爵位还有几分作用。 但是出了汉军,中低等的民爵几乎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。 军功爵位形容虚设,汉军将士又怎么可能舍身往死呢? 人们常常提起的封侯,都特指关内侯和列侯——这两级的爵位才有分量。 刘贺提出来给这五个昌邑郎加官进爵,张安世当然立刻就听出了言下之意。 进爵是次要的,加官才是要务。 天子想要在军中培植自己的亲信了。 张安世对此事不感到意外,天子现在才向汉军中安插亲信,已经算慢了。 即位几个月来,天子扳倒了霍光,得到了赵充国和韩增等人的支持,王吉和安乐这些昌邑旧臣也掌握了部分军权。 但是,这些人只是汉军的“高层”而已,并不直接统兵。 天子想掌握汉军,就不只是要掌握汉军的“高层”,更要掌握汉军的“中层”——自然是领兵的校尉和军侯们。 当日,范明友等人骤然叛乱,不仅因为霍光是大将军,范明友是度辽将军;更因军中校尉多是范霍两家的子弟。 一营的校尉可以和一营兵卒朝夕相处,一曲的军侯可以和一曲兵卒同寝同食,他们在兵卒中的威信自然极高。 天子看来是想让这五个昌邑郎出任军侯或者校尉了。 “陛下,韩将军和赵老将军是军中柱石,此事可听听他们的意见。” 张安世不愿意插手军务,当下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韩增和赵充国。 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,兵权是最要紧的事情,能不参与最好就不要参与。 “韩卿,此事你如何看?”刘贺又问道。 “晋爵当以军功为标准,军功又以斩敌人数量为衡量……” “捷报中并未提及这五人斩敌多少,所以可不按常例晋爵。” 韩增这几句话说得很委婉,但是也很清楚。 天子的目标是给他们加官,爵位只是加官的标准,不必限制得太死。 天子想给他们加什么官,再反过来给他们晋相同的爵位即可。 “朕有意给这五人晋爵五大夫,然后再放到军中去当军侯。”刘贺说道。 君侯管辖五百兵卒,这些昌邑郎虽然只是二十岁左右,但立下了大功,还能全身而退,也非等闲之辈。 让他们担任君侯,非常合情合理。 当下,韩增和赵充国对天子又多了几分敬意。 天子没有为了掌握汉军,轻易拔擢自己的亲信,光是这一点就比霍光和范明友之流高明多了。 于是,汉军中的这两个将军立刻赞颂天子“赏罚分明”。 其实,刘贺何尝不想完全掌握所有汉军呢,但现在还不是时候,自己信任的昌邑郎,还要再历练历练。 军侯,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