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内阁值房中沉默了片刻,终于无人敢出言反驳,齐声应了诺。 一旦做出了决定,接下来反倒就容易得多了,只要谋划即可。 刘贺虽然非常“独断”地做出了决定,但是也看出了张安世等人有顾虑。 所以并没有急着往下说要“怎么做”,而是又解释了一番“为什么要做”。 总结下来,就是一句话:大汉去年只是一时受挫,但匈奴却是元气大伤。 现今这个时候,是对匈奴发起最后一战的最佳时机。 在刘贺平和与细致的解释之下,张安世等人慢慢地接受了天子的理由。 他们看得出来,天子不是好大喜功,不是穷兵黩武,而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这心头大患。 半晌之后,刘贺终于才又将自己的理由从头到尾说了一遍,张安世等人心中的疑惑少了许多。 “朕的话全部讲完了,众卿觉得可还有几分道理?”刘贺平静地问道。 张安世等人虽然依旧是在沉默,但与刚才的沉默却不大一样。 刚才,他们是在以沉默反对此事,如今却是以沉默思考此事。 天子说得对,匈奴和大汉既然是世仇,那么就不能有侥幸的心理,更不能给匈奴翻身的机会。 今年,就是大汉彻底消灭匈奴的最好的机会。 若是能毕其功于一役,将匈奴人彻底赶到漠北更北,或者直接屠尽匈奴人……大汉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 这过程中,当然还会有大汉好男儿战死疆场,但却可以让大汉后世的百姓得利。 能完成这样一个丰功伟绩,是要青史留名的。 这不仅对大汉天子有诱惑力,对当权掌事的朝臣也有诱惑力。 “听陛下一席话,微臣茅塞顿开,认为此战可行。”内阁大学士张安世已经被说服了。 “老臣不及陛下知兵,如今亦觉得陛下所说的方略乃上上策。”赵充国也点头赞许道。 “微臣以为,此战若能取胜,匈奴在西域再无立足之地。”韩增最后一个附和着说道。 大将军、卫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已经不再反对,剩下的几个人自然也没有反对的意见了。 “如此甚好,君臣一心,上下用命,汉军一定当所向披靡!”刘贺拍案赞道。 “臣等定当竭力而为。”众人齐声说道。 张安世等人的身子坐直了一些,准备像以往一样,准备与天子商议出兵的细节。 点将、选兵、调粮……这些事情非常繁琐而复杂,都需要一项一项细细地讨论。 幸好去年出兵的时候,还囤积有大量的粮草、武器和战马,并没有完全折损殆尽,倒也省了许多事情。 但是,让张安世等人有些意外的是,天子没有直接下诏,而是对着门外拍了拍手。 在众人疑惑的眼神当中,一直守在门口处的侍中樊克跑了出去,而后又跑了回来。 而在他的怀中,则多了一样让张安世等人两眼发晕的东西——竟然又是书! 众人“眼睁睁”地看着樊克把书分别放到他们的面前,伸长脖子看了一眼。 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——《武备会要》。 这一刻,张安世等人终于咂摸过味来了:这不仅是一次出征,更是一轮新政。 天子是要借出征匈奴的机会,对汉军进行一番改制。 有了前两轮新政打样,众人知道这一轮新政也一定会让汉军“伤筋动骨”。 但是他们却没有流露出太多反对的意思。 既是不愿,也是不能,更是不想。 “不愿”是因为军权过于敏感,是天子不可触碰的逆鳞。 即使是内阁大学士,也不敢在此事上轻易置喙,否则极易遭到天子的猜忌。 “不能”是因为众人在汉军中的威望有限,不足以阻止天子改制。 纵使是刚刚立下大功的赵充国和韩增,威望也没有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。 况且,乌孙国取得大捷的事情很快就会传播出去,到时候,天子才是那个用兵如神的人。 霍光倒台之后,汉军之中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,只有天子才可以填补进去,他人无法插足。 “不想”自然是因为兵事非常繁琐复杂,不是“文官”可以随意发表议论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