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因此,芊芊要提前堵住悠悠众口。 身为商户,能做的只有散财求平安了。 刚好,芊芊最不缺的就是钱。 她又招收了很多下人,都是身家清白的人家,待遇与府中原来的家生子们都一样。 而后,她便让人去贫民区设立了粥棚,每个月都在贫民区施粥二十天。用的都是寻常人家吃的大米,一勺下去米多汤少。 粥棚盖好后,她又与县令约谈,准备在平安县建一座书院,专门供养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读书。 并且她承诺,书院五十年内都不收取任何学费。 就算以后要收,也绝对不会漫天要价。 这可都是大功绩,县令自然喜闻乐见,很快着人批了一处位置极佳的地段。 要知道,虽然历国现在重视培养人才,但许多百姓还只是在温饱线上挣扎,根本没有闲钱去供养孩子读书。 吴守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 一旦听说了有免费的书院,就算只是试试,大部分人也都会愿意让孩子去的。 大不了之后要钱了,他们再把孩子领回去呗。 一旦书院形成了规模,名声传开了,那么百姓们绝对愿意来平安县扎根。 人多了县城自然就热闹了,也就有发展了。 功绩自然是一笔接着一笔了。 县令算得很远很远,总之这是一件对他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。 有人愿意充当这个冤大头,他当然喜闻乐见。 芊芊派人打听了许久,终于探听到了一位前朝退居到此处的大儒。 她便亲自登门拜访,希望他能到自己的书院去做院长。 大儒多次将她拒之门外,但最终却也被芊芊的真诚所打动。 文人最喜欢什么,不过书法字画,文章诗词罢了。 芊芊投其所好送了一本唐诗三百首,瞬间让这位老先生移不开了视线。 当然,芊芊也是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历史,确保这些诗词没有出现过后才敢拿出来。 老先生以为那些都是为她所做,芊芊自然不会冒领了这个名头:“这些不过是我收集来的,并不是我本人所做。” 老先生十分欣赏她的诚实。 这些诗句他都闻所未闻,就算芊芊说是自己的,老先生也只会相信,并更加钦佩她的才能。 第(1/3)页